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位於長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脈南部的山前開闊平原,東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經遺址後注入漢水的支流天門河,匯入長江。石家河遺址持續時間長,距今約5900-3800年,經歷了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後石家河文化4個發展階段,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
石家河遺址有哪些重要的組成部分?史前的石家河人又是如何利用紡輪進行紡織的?
譚家嶺古城
譚家嶺古城位於石家河遺址的中心,平面呈圓角方形,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始建於油子嶺文化晚期。
古城內5座瓮棺出土了240餘件精美玉器,包括神人頭像、連體雙人頭像、虎座雙鷹、玉虎、玉鷹等,是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水平的重要代表。
小遊戲
神奇的紡輪
彩陶藝術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大創造,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在其他地區也有廣泛分布。
彩陶紡輪是一種採用泥質紅陶捏塑、繪紅褐色彩的特殊紡線工具,既是原始文化藝術的反映,也是印證史前文明社會紡織情況的重要物證。
印信台祭祀區
印信台祭祀區位於石家河古城西城垣外,是一座人工堆築的方形台地,南北長110米、東西寬130米,年代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
其中發現了100餘套瓮棺遺存,包括蓋鼎、扣碗、立缸等,此外還有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紅陶套缸遺蹟。由此得知印信台遺址是一處多次進行祭祀活動的特殊場所,也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
小遊戲
探索華夏鳳文化傳承
鳳是中華先民的古老圖騰,自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鳳鳥的形象,後被廣泛應用於宗教、文化、藝術等領域,因此出現了許多以鳳為主題的文物。
至今仍有眾多鳳鳥元素的文物存世,例如石家河文化玉鳳、商代婦好墓玉鳳、西周晉侯鳥尊、唐代灞橋金鳳。
三房灣制陶作坊
三房灣遺址位於石家河古城南部,出土紅陶杯殘件近200萬件,距今年代約4300年-4000年。
發現的遺蹟主要有黃土堆積、黃土坑、窯、燒土面、洗泥池等,多與制陶有關,顯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徵。可以認為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以燒制紅陶杯為主的大型專業窯場。
小遊戲
石家河動物知多少
石家河遺址出土的動物陶塑已有五千多件,均為紅陶,由手工捏制而成,形體較小,絕大多數全長在10厘米以內。
主要有象、雞、鳥、狗、羊、豬、猴、兔、貘、鱉、龜等十餘種,造型質樸逼真,對動物的主要特徵及動態把握十分準確。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簡稱「央博」數字平台)再次開啟「尋根之旅」,助力文化傳承,將石家河遺址復原在數字平台,為更多人了解石家河遺址打開了新的窗口。
跟著「央博」的腳步,走進石家河遺址,追尋史前傳來的玉振!
總監製:張筱曼
監製:鄧莫南、張馨芳、王菁菁
責編:彭鋒、韓丹
編輯:李唯嘉、劉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