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齊白石(公元1863~1957年),近代著名畫家、篆刻家、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在藝壇上有「北齊南鄧(散木)」之譽。

齊白石,名純芝,字渭清、蘭亭、璜,號白石山人、寄萍老人、湖南湘潭人、齊大、木居士、老木一、寄園、寄萍、萍翁、老萍、寄幻仙奴、借山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等;後以字號聞名於世,遂改名齊白石。

《白石自狀略》云:「年二十有七,慕胡沁園、陳少蕃二先生為一方風雅正人君子,事為師,學詩畫。」由此可見他最早求學的經歷。而學篆刻,則是從丁龍泓、黃小松兩家印譜學起的。

他的篆刻渾樸雄強,用刀爽利痛快,極少雕琢修飾,所用字法在篆、隸、楷之間,尤其是陰文印章,皆採用滿白文,無風挾雨,洋洋灑灑,展示出蒼茫深厚的特色。

學畫是臨摹《芥子園畫譜》而通繪畫途徑。二十七歲時,拜胡自倬為師,得受繪畫之法及詩文。40歲時,齊白石接受朋友夏午詒之聘,決意前往陝西,教其夫人姚無雙作畫。此為齊白石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後的七年,閱歷、眼界、學識等日漸豐富,最終促使他從畫匠變成了純粹的畫家。

自1919年起,才定居北京,時年已五十六歲。畫風趨向大寫意,獨創紅花墨葉的兩色花卉,或以工筆草蟲魚蝦襯托,風格清新雅致,受到著名畫家陳師曾的極力推重,並攜其作品前往日本展覽,深受歡迎,從此畫名聞達天下。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美術學院聘其為名譽教授。旋又獲授「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並推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稍後,前東德禮延為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世界和平理事會頒授「世界和平獎」,備受殊榮。著作有《齊白石作品集》、《白石吟草》及題跋、札記等文稿。

白石對治印,曾自言:「余之刻印,始於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藉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其門徑。後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後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後喜穴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1這四變軌跡,正是齊白石學印的心路歷程,簡潔而清楚,值得後人參考。

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他所刻之印,縱橫開闊,氣魄過人,章法老練,用刀潑辣;於邊款處不加修飾,任其欹斜剝落,以增天然奇趣。白石曾云:「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遇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繩墨,而時俗以為無所本。余嘗哀時人之蠢:不思秦漢人,人子也;吾儕亦人子也;不思吾儕有獨到處,如令昔人見之,亦必欽佩。」2可見他對古印、近印都是深研過的。

齊白石的好友楊仲子這樣評價他的印:「齊白石力量有餘,若再加書卷味,則為完全無缺之人,然為之繼,亦非易事。……故刻印者,能盡石之長,彰石之美,不強其性,不塞其能,方可謂之高手。白石時有之,他人不多見也,白石刻印,其刀直下,長可寸許,深可半米,石不堅硬、立時崩裂,風馳電掣、頃刻而成。石不轉方,自左連切而極於右,亦刻印之奇觀也。」 可知他的印以剛健痛快為宗。

他的篆刻初學丁敬和黃易,進而又追摹趙之謙和漢鑿印。他以簡練的單刀法和漢代《急就章》的神韻,創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齊派」風格。白石曾自謂「諸藝以刻印為第一,蓋能不落古人窠臼。」可知他對印學的自信,亦是由勤苦而來,終成一代流派,堪稱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