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
也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
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個人的一生,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妄為,後半生心懷敬畏,有不斷向學之心。
金庸筆下的江湖:有精彩的英雄故事、繾綣的兒女情長、也有著對人生百態的深刻體會……他筆下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豪情蓋世的英雄大俠、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都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武俠迷的心裡。
金庸的作品很「大」,家國天下,江湖廟堂,武林英豪,無不囊括;金庸的作品也很「小」,裡面有太多值得反覆推敲、一品再品的細節,但這些「小細節」在「大背景」的映襯下,卻又如此有情、如此動人。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他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更屢被翻拍電影。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譽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的一個書香世家,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在書香環境的薰陶下,金庸度過了安逸的童年時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3歲的金庸隨學校南下,開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沒有在戰亂的顛簸流離中頹喪。15歲的時候,金庸和兩位同學一起合作,編了一本《獻給投考初中者》。有人說,金庸是最會賺錢的文人俠客,這一點,金庸在中學時候就已頗顯鋒芒。求學期間的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想成為一個外交官。但因歷史原因,他還是跟外交官的夢想擦肩而過。
金庸創造了一個波瀾壯闊、風譎雲詭的江湖世界。
他筆下各路英豪血肉豐滿、生機勃勃,特別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的情懷,更是一筆珍貴無比的精神財富。
金庸一直持續地為正義發聲,也將家國天下的主題融入進小說中,於是便有了《神鵰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了。」
他寫成了《書劍恩仇錄》,從那以後,查良鏞開始有了另一重更為人們熟知的名字和身份: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