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因年復一年的清明節,被我們國人廣泛的熟知。但是許多人僅知道它是一個去踏青上墳祭祀先祖的節日,至於為什麼一直傳承要那麼做?可以說沒有多少人能知道具體原因了。而且清明立節不僅僅因祭祀,還因它是農耕時代年復一年耕作播種的一個重要物候標誌。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農時「二十四節」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西漢至公元1645年清朝初年時採用「圭表測影」(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直到公元1645年後才採用現在的黃經度數法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時節。而在自然界,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已經表明萬物徹底復甦、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生機勃勃之盛景了。同時也標誌著農作物的春播春種,也該不誤農時的抓緊進行了。
不過雖然自然之清明本十分重要,但文化清明客觀上講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文化清明是指心道清而前路明,所以我們才會年復一年的祭祀先祖,同時在先祖前路明燈的指引下,我們依然能夠負重前行。在此可以說許多人都不知道人心之道本來是什麼?更別說知道我們年復一年的清明祭祀是為什麼了?但許多人基本有一點是知道的,那就是巴蜀地區普遍還老帳的說法。至於我們為什麼需要年復一年的去還老帳?其實這個本就是傳承了數千年的人心之道,代代相承輩輩必為之之事。
大家起碼應該都知道,我們整個人類從衣不蔽體的原始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那是無數代人不辭辛勞前赴後繼共同努力的結果。當然作為人,一直都是有私心的,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否認的。而將其放到整個社會,就使社會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因親緣而抱團向前發展的家族,所以客觀講所謂社會,就是由各種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家族組成,並且因此發展好的家族,或獨自或聯盟組織區域性的王朝。而對於極大多數普通姓氏家族來說,一直是生存和傳承最重要。
不信我們現在翻開各自至少傳承數百年的家譜,是不是都經歷了不斷遷移不斷興業才有了今天的我們?而其中不斷遷移不斷興業求生存,一直都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說白了一切都是為了家族子孫的永久繁衍,盡延續香火之責的同時,還要努力的去創造,為改變子孫後代生存環境的改變,前赴後繼的盡好自己的一份力——這就是本來的人心之道,同時也為後人指明明確前行道路的目標方向,躺平擺爛退縮等等辦法不可取。總之作為人你一定要明白:人生從來就不是享樂,而是需要你負重前行,有責任有擔當的完成作為人之本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