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起《呼蘭河傳》呢,因為看過湯唯演的《黃金時代》,湯唯好漂亮,又有氣質。因為看過這個電影,才看的《呼蘭河傳》。後來看過王小波寫的《黃金年代》,不知道有沒有改編過電影,反正湯唯應該不適合演吧。
大學時見過一個女生,和湯唯很像很像。在圖書館裡看到過,在教學樓走廊里四目相對過,我內向又有點自卑,不認識這個女生,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再也沒見過這個女生,現在只能回憶起那個場景,就像見到的就是湯唯,但比湯唯年輕。
大學時看了很多電影,那時的網費很便宜,下載到MP5上看,屏幕很小,音質也不好。看了好幾遍電影《教父》,後來連微信頭像也換成教父的了,一直用到開始用卡通人物作頭像,大概是覺得成為教父那樣的人物不太可能了。
算是《教父》的影迷,有一次在長途汽車上看到一位女生在看《教父》原著,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但是就靜靜的多看了一眼,沒有聊聊這部偉大的電影。
這屬於內向吧,從小到大,父母、親人以及朋友,他們都認為我是內向的,像是給我貼一個標籤,而且不斷的要把這個標籤貼的更嚴實一點。他們感覺內向不如外向好,所以我一直不喜歡這個標籤。我可能是內向和外向交替著扮演,隔個幾年,會來一次轉換。
小學的時候不敢競選班長,走在路上,怕遇見老師,怕和老師打招呼。初中從生物課上學到一些生理知識後,甚至和後排的女同學說「你也有了」(那時正是青春發育期)。雖然那時也自卑,穿布鞋,城裡有的同學穿著皮鞋,但也絕不是光腳不怕穿鞋的那種勇氣,估計算是天真無邪吧。大學畢業後,做過銷售,後來又做財務、文員、客服之類的工作,積極和消極並存,內向和外向錯亂,慢慢的就不再關注別人給的標籤了。
記得高中教學樓上有「誠、勇、勤、恆」四個大字的校訓,學校大門上寫的是「自信人生,輝煌前程」。大概做到其中之一,就不用糾結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