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罕見病無力者有力,中西結合治療讓患者重燃希望

2月29日是第十七屆國際罕見病日,肌病科關愛重症肌無力仍持續行動。「全身型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罕見疑難重症疾病,危重時隨時會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導致病人身心受累。」幸運的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用「中西結合」法搶救重症肌無力危象及危象前狀態患者的療效顯著,為該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病情危急換氣困難,患者難脫呼吸機

35歲的小濤(化名)是一位有8年病程的罕見病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發病率2-8/10萬人)患者,做了胸腺切除手術後病症仍一直反覆。2月4日即將過年,小濤因肺炎感染後再次出現了吞咽困難、呼吸無力等症狀,在當地醫院抗感染、人免疫球蛋白衝擊治療後症狀還是沒有好轉,眼看就越來越差了。於是,小濤媽媽帶著他輾轉數千公里,來到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肌病科治療。

小濤到達醫院時,肌病科醫護人員已將無創呼吸機備在床邊,備好了吸痰裝置,「到病房時見到小濤已經胸悶氣促、難以平臥、四肢癱軟無力、雙側眼瞼下垂,吞咽無力當時留置了胃管。已是明顯的重症肌無力危象前狀態了,於是我們馬上就給他用上了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肌病科主治醫師晏顯妮介紹。

肌病科副主任醫師江其龍表示,重症肌無力危象系指各種原因致重症肌無力疾病迅速進展,呼吸肌和/或延髓支配肌嚴重受累,以致不能維持正常換氣功能的嚴重呼吸困難狀態,可伴隨出現四肢癱瘓。該病症發病急驟,病情嚴重,病死率高,為神經內科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急危重症之一,也是重症肌無力最危急的狀態。

小濤入科時的狀態

「中西結合」治療為患者點燃新曙光

眼看小濤就要面臨搶救入住ICU了,小濤媽媽堅定地說,這麼年輕,我們肯定要救的。可轉眼又愁眉:「我們經濟非常困難,這些年因為治病,我們都把房子賣了,醫生幫我們想想辦法,能不能不住ICU呀?」

面對醫療急危狀態,當天晚上值班醫師就聯繫了麻醉科進行了氣管插管,保住了生命通道,並向上級逐層匯報了病人的病情和家境狀況,該用的救治藥物和營養支持治療也跟上。面對患者特殊情況,肌病科決定為小濤就地創建「危象單元」救治小組。

「重症肌無力患者發生危象後,科學的氣道管理和護理措施非常重要」,晏顯妮強調。馬上就要春節了,人手緊缺的情況下,醫療小組制定了詳盡的治療措施,包括: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氣道管理、痰液引流、抗菌治療、營養泵入、鎮靜鎮痛、液體復甦、口腔護理、壓瘡預防、血栓預防、中藥強肌健力方內服、中藥貼敷外治等,醫療小組每班接龍跟進,精細化氣道管理,系統化中西結合診治,做到治療護理每班不斷線。為儘快清除致病抗體,2月6日、2月8日、2月10日(大年初一)醫護人員於床邊對小濤進行了血漿置換治療,劉小斌教授過年期間親自到病房給小濤調整了中藥方藥。

經過系統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小濤在短短8天時間內脫離了呼吸機,遠低於國際平均機械通氣時間13天,並於2月13日(大年初四)拔除了氣管插管,隨後很快就拔除了胃管,小濤也逐漸可以下床活動,最後順利康復出院了。

劉小斌教授查房指導診治

除了小濤,「中西結合」治療也讓不少患者獲益。華華(化名)得病後意外懷孕,即使病情加重也堅持把小孩留下。產後不久,她又發生了嚴重的併發症,在ICU呆了半個多月。在很長一段時間,華華因吞咽困難是靠胃造瘺管進食的,終於經過系統的中西結合治療,華華拔了身上各種管道,也可以自動吃東西了。

華華(左一)

小謝(化名)是一個14歲的小弟弟,自罹患重症肌無力後,從出現吞咽困難到很快危象插管,又經歷了拔管失敗,再次插管無法脫機,最後氣管切開。在經過系統的中西結合治療後,他的病情終於得到好轉並脫開呼吸機。

小謝(左三)

醫患相互療愈,用愛和溫暖助力前行

春節期間,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肌病科的醫護人員仍時刻從治療、生活等全方面關愛患者,使肌病科成為罕見病重症肌無力患者安心的「家」。另外,雖然病魔給患者身心帶來折磨,但他們仍以樂觀態度保持對「生」的希望。

在肌病科有一位患者被大家叫作「廖『警官』」,因為堅強的意志力體現人民警察的特徵。他第一次來肌病科治療的時候病情很重,連續經歷5次血漿置換清除致病抗體治療。「在做血管穿刺時,每次肯定都是很痛,但他每次都是忍著不動,積極配合,還安慰護士姑娘不要怕。」醫護人員感動地說道。每次醫護人員跟他聊天說起他的雙胞胎女兒,他的笑容就顯得更加燦爛。他總是能默默地關心病友,每次看到旁邊病友經濟困難,他都無私地給他們分享各種水果和用品,熱心為危象病友募捐獻愛心。

冰姨(化名)患上胸腺腫瘤多年術後化療後引發了各種併發症,導致她只有一個肺能呼吸。「雖然每次來住院的時候都是危象前的節奏,但她每次都積極配合,自己熟練地戴上無創呼吸機,躺在病床上靜靜等待感染的改善和藥物起效。」江其龍說道。每次查房,醫護人員都會紛紛對她進行鼓勵:「冰姨,加油啊!」而且冰姨也會將病友的情況反饋給醫生,她的樂觀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

冰姨(左一)

采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梁貝黎

通訊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晏顯妮、江其龍、卜海玲